1. 首页 > 热门手游

第一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是李时珍

第一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是李时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神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神庭穴的定位 10 神庭穴的取法 11 神庭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神庭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神庭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神庭穴研究进展 18.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庭 1 拼音

shén tíng

2 英文参考

Shéntíng GV2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í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4 神庭穴的别名

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6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3]

7 特异性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2]。

8 所属部位

前头[4]

9 神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5]。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10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从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拇指指甲中点处即是神庭穴[7]。

11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2]。

12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3]。

13 神庭穴主治病证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6]。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9]。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6]。

沿皮刺0.5~0.8寸[2]。

平刺0.5~0.8寸[10]

14.2 灸法

可灸[1][6][10]。

艾条灸5~10分钟[2]。

15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6]。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6]。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6]。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6]。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6]。

16 特效 ***

用中指指尖掐按神庭穴,每次3~5分钟,可缓解和调理由重感冒或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昏、呕吐等症状[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方》: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18 神庭穴研究进展 18.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老式元神之府也叫什么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之一。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评价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达尔文更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准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大部分条目不够科学,《本草纲目》中说铅粉辛寒无毒,事实上是有剧毒的;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人枕席、懒婆娘的裹脚布(多垢者佳)、户限下土、古镜、灵床下鞋、自经绳、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是没有科学根据或过于牵强(如粪中蛆、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林奈等欧洲科学家都阅读过这本书。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你是否想问有边套剧讲药物学家李时珍 TVB-本草药王 真有其人 《本草药王》是以李时珍的事迹为蓝本,剧中李时珍一家人,包括:父母、兄长及妻子,以及徒弟庞宪,历史上真有其人,并非虚构。 资料考究 《本草药王》剧中提及不少药材功效、药膳疗法及处方等,都经过大学教授和业界前辈指正,务求做到资料无误。 真药出镜 《本草药王》剧中提及多种药材,其中,罕有药材,如:牛黄…等,若你真的把它当作假药」道具,便大错特错。剧中某些罕有药材,监制特意向药业老字号借来,给观众认识其真貌,一开眼界。 医官药箱 医官们出诊,随身会带备药箱。箱内有止血药、跌打药和一般解毒用之甘草粉,以备临场急救使用。 医官职责 太医院的职责主要为两大类,御医级以上的医官会在内宫范围视诊,专门侍奉皇上及妃嫔。而李时珍担任的吏目,专门为宫外的王公伯爵及大臣视诊。 逢请未必到 太医院是属于皇上私人御用,王公大臣要请医官出诊,都必须由内监上奏,得到皇上「恩准」,医官才可以出诊。若然你是失宠官员,就别妄想医官会为你效劳。 严禁小费 医官出诊后,若受到王公大臣赏赐,必须上报,不可私自受礼。贪污,不论古今,都绝不容许的。 医学世家.弃儒从医 李时珍(林文龙饰)三代行医,自少对医药耳濡目染,着迷于草药研究,但为遵父命投考科举,结果三次落第,遂决心弃儒从医。 时珍以服务百姓为主,对穷人赠医施药,甚得人心。他拜奇医小地藏(廖启智饰)为师,发明了「蒸气消毒化」、「冷敷法」、「疯狗症疗法」等等,闯出名堂,奠定他日后成为药王的基础。 温疫期间,官方药局执错药、奸商卖假药的事件层出不穷,时珍遂立志重修历代本草,让世人以辨真伪。 权贵打压.逃亡隐世 行医成名的时珍,进入太医院。在此期间,他得以博览藏书,丰富了他修订本草的资料。他又接触到针灸铜人,得以深入研究奇经八脉,并发表「脑为元神之府」学说。 时珍欲向皇上自廌重修本草,把药医纳入正途。可是,他因力谏丹毒之害,受到权臣严嵩(罗乐林饰)打压。严嵩不惜罗织罪名,欲毁时珍手稿。于是,时珍逃离太医院,展开逃亡生涯。 隐世行医.撰写巨著 逃亡中,时珍一边隐世行医,一边采集研究草药,决以毕生之力完成《本草纲目》。被通辑期间,他仍冒险四出行医救人,为了医治重创病人,更用曼陀罗花成功研制成全身 *** 。 不幸,时珍最后被捕下狱。严嵩利诱之,要他交出《本草纲目》手稿,便可免罪,时珍如何决择? 红颜知己.错配鸳鸯 在时珍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婚配之妻吴慕榕(李诗韵饰),一个是红颜知己冬青(叶璇饰)。 冬青懂得医药,跟时珍在医药救人经历中惺惺相惜而产生情愫。不料兄长果珍(艾威饰)亦喜欢冬青,时珍兄弟情深,于是让爱,并依婚约娶了慕榕为妻。 时珍成亲后,才发现冬青所爱之人是自己,已恨错难返,一个是婚配之妻,一个是红颜知己,时珍在情义之间陷于两难,他如何自处?

参考: tvcity/drama/the_herbalist_s_manual/information/index

本草网目is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搾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在四处采访中,或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籐,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籐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籐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 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巖来,张开鳞甲,装出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参考: me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

百会穴。元神之府是指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头顶正中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百会穴”。中医学认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的精神中枢,与大脑皮层密切相关,是掌控人体神志活动的重要部位。

“头者,精明之府”,王绵之治疗脑病用药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四)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海论人体中四海出自哪里

国医大师王绵之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王绵之精研经旨,注重实践,在70年的临床生涯中,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本文所述的脑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脑病,如头痛、头晕,而是指西医诊断明确、目前尚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如脑梗、脑出血后遗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脑肿瘤、帕金森病、癫痫、运动神经元病、橄榄桥小脑萎缩、脑外伤后遗症、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等,王绵之对这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笔者侍诊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对脑结构、生理、病理的认识

王绵之认为,在结构上:脑为髓海。《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主骨生髓,髓汇于脑为髓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所以,脑由肾所生之髓汇聚而成。同时,脑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才能完成生理功能,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将视觉的生成、变化与脑紧密联系起来,脑之精源于五脏六腑。故脑为元神之府,需要气、血的滋养。气血充足,神清目明;脑也离不开髓之充养,《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王绵之认为,虽然在《黄帝内经》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直至明代李时珍、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脑是灵性、记性所在,但是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所以在中医学中,心脑同主神明。病理上,由于髓海不足、气血不荣,使元神失养而出现各种症状,《灵枢·海论》中记载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均是说明脑失所养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脑藏元神,为清虚之地,元神依靠精、气、血充养。脑怕寒怕热,寒则伤髓易头痛,热则扰神便神昏;寒从何来,《素问·奇病论》指出:“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热从内生,或大怒血瘀,心肝火炎,或阳明腑实,邪热内干神明;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清窍被蒙,多见于痰湿、痰热、湿热;瘀血阻于脑络,气血失养,易致头痛头晕。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每可挟痰化风,内乱起矣。王绵之认为,脑病的病机特点为易虚易实,虚证多系精、气、血不足,实证多表现为痰、火、血瘀、阳亢;从脏腑关系而言,虚多与肾脾有关,实则与心肝胃关系密切。

治疗用药特色

常用补肾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

补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怀牛膝、肉苁蓉、炒杜仲、桑寄生、天冬、麦冬、枸杞子、鹿角霜、鹿角胶等,平补温补,补而不燥,盖肾是水火之脏,两水涵一火,虽曰水火之宅,实偏阴,所以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影响脾胃运化。

补气用四君,四君健脾益气,王绵之尤其喜用生黄芪,盖生黄芪补而升,补脾肺之气,有升清荣脑之意,常配川芎等。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脑气之虚得补,脑络之郁能达,气血运行通畅,脑之元神得养;然升清切忌过度,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血压高者、阳热体质者不宜,如欲使用,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磁石重镇补肾益精,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发太过。四药结合,气血精兼补,气行血活,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病的深邃思想所在,是他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

活血养血用桃红四物汤,补活兼顾,或结合丹参,内寓四物之功、心脑并调之意。当然,生地黄配熟地黄、赤芍配白芍、桃仁配红花是王绵之临证喜用的配伍药对。

重镇之品,针对肝阳而设,如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磁石、代赭石、炙龟甲,虽然均有潜阳作用,使用时也有讲究,生石决明兼清肝明目通便,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兼安神宁心,磁石兼补肾填精。赭石、龟甲、龙齿也是重镇之药。王绵之指出:“赭石是阳明经的药,是冲脉的药。冲为血海,所以凡是气血上涌者,用赭石治是个好药,比磁石好些,但它是阳明经的药、肝经的药,是镇而不补”。实际临床上,“龙骨、牡蛎作用太缓,如果作为镇肝息风来用,头胀痛得厉害,有中风先兆的时候,用龙齿和生石决明更好”。这是王绵之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

清肝息风药用天麻、钩藤等,王绵之的处方用量比较小,一般天麻3g,钩藤6g,老师认为,如大量使用,这些熄风药性外散,有助风之嫌疑。对于如川芎、羌活等辛温香燥的升散药物,即祛外风药物,使用时一定要量小,同时要配性凉沉降之品来牵制,达到升降有制,以免升散助阳,伤津动风。

不同脑病用药不尽相同

治脑瘤,在活血的同时,注重化痰,盖痰瘀是瘤之本。化痰喜用二陈汤、涤痰汤,石菖蒲配生蒲黄是王绵之治疗脑瘤的经典药对,石菖蒲豁痰开窍,生蒲黄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痰瘀并治;痰瘀胶结还常配虫类通络,如全蝎、僵蚕、地龙,利用虫类走窜,剔络透邪外出。

对于多发性硬化、炎性脱髓鞘病,注重补肾,盖肾主骨生髓,髓灌于脊柱为脊髓、上汇于脑为髓海。补肾切忌蛮补,主张少火生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切忌蛮补而动命门相火。如熟地黄、山萸肉、制首乌、天麦冬、五味子等。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后,髓鞘不断损伤,无法修复,运动功能受限而无力行走,王绵之将之归入“痿证”范畴,在补肾同时,也兼顾调治阳明气血。

老年帕金森病、小脑共济失调者补益肝肾之阴为要,常用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生龙骨、生牡蛎、炙龟甲等,有滋阴息风之意。

运动神经元病,肢体肌肉、舌体痿软萎缩,精血大亏,在补元气基础上,每用鹿角霜、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补气以健脾为主,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无力,健脾为要。

对于癫痫病,多责之肝责之痰。儿童癫痫脾虚痰湿为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出入;阴血不足,肝体失养,肝阳化风者,用生地黄、白芍、当归、石斛、白菊花养肝,以生石决明、磁石、夏枯草清肝平肝,以天麻、地龙通络息风。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脑出血,急性期后血瘀,其共同的病理特点,在辨证的前提下,加强活血化瘀,甚至用破血逐瘀药,如土鳖虫、水蛭等。王绵之认为,离经之血即是瘀血,所以脑出血治疗也要活血化瘀,而且要早,但血液的运行必须靠气之推动,气足则血行,所以往往补气活血并用。这一治法对脑外伤也适用。王绵之指出:“偏瘫在左侧比右侧容易好,下边(下半身)的症状比上边(上半身)恢复得快,如果是手屈而不伸,更不好治”。诚是经验之谈,今天验之临床仍然适用。

对于如头痛、头晕、麻木、颤抖、抽搐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予辨证治疗,如头痛、头晕,早晨起床时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但继之又加重,王绵之认为,此系气虚所致,因为方醒之时清气未升,清窍失荣,头痛头晕表现明显,活动后清气上升荣脑,故头晕头痛减轻,但劳则气耗,继续活动气虚愈明显,头痛头晕又加重,所以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麻木乃营卫之行失常,肌肤失养所致,王绵之常用桂枝汤出入调和营卫,桂枝用量较小,或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补气活血通痹。颤抖、抽搐常责之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取吴鞠通的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临床有较好疗效。

典型医案

患者某,男,35岁。初诊时间:1994年9月30日。诉走路不稳伴语言不利半年。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伴见语謇,症状逐渐加重。在外院查头MRI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走路日益困难,已经无法行走,语言謇涩难懂,且小便频数,夜尿益甚。刻诊:走路困难,自己勉强能站立,缓慢挪动2~3步,且摇晃不稳,下肢微肿,语言謇涩,小便急,夜尿多,时有失禁,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中有黄腻苔,脉细。

诊断:(肾亏血少,气虚痰瘀,虚风内动型)喑痱证(西医称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治则: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息风。

方药:生黄芪30g,怀牛膝10g,川芎3g,磁石(先煎)25g,僵蚕6g,炙远志6g,茯苓18g,全蝎3g,石菖蒲12g,红花9g,桃仁9g,当归18g,肉苁蓉12g,炒枳实9g,天麻3g。10剂。

1994年10月11日二诊:上方服10剂,药后下肢力量增加,药前走2~3步,药后能走20~30步,脚肿消,走路轻,尿频减。上方取效,加丹参12g,继进30剂。

以后连续治疗4个月,症状继续好转,能连续行走50米,在室内慢走较以前稳,能自行上厕所,脚不肿,语言较前清晰,小便急改善,每夜小便从5~6次减为2~3次。

按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之一,以慢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目前临床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中医病名为喑痱,以语言不利,走路不稳为特征。肝肾主下焦,筋骨痿弱则不能行走。《素问·脉解》曰:“太阳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说明本病肾虚是本。水亏于下,则风摇于上,所以走路不稳。肾开窍于二阴,主膀胱之气化开阖,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急,夜尿频。当然,肢体痿废、语言不利也与气血不足有关,气血不足,肢体与舌体皆为之不用。气虚血行无力则生瘀,气虚津液运行无力则停聚成痰、水饮,舌边瘀点、舌苔中黄,为有痰、有瘀;下肢肿有水饮内停。治疗宜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息风。用大量生黄芪补气,补而能升;川芎辛温,乃血中气药,走窜力强,上行下达,无处不到,配黄芪补气活血,上达至脑,配当归补气养血活血,使脑中气血得养得行;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磁石补肾益精,两药既能补肾以治本,又可因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举过度,助火生风;肉苁蓉补肾润肠;石菖蒲、炙远志、茯苓,化痰开窍、宁心安神;僵蚕、天麻、全蝎虫类药,善入络,入络剔邪,化痰息风;炒枳实行气,化痰消痞,有助活血消痰。诸药合用,药证对应,补泻兼顾,服10剂即见效,以后适当调整服药4个月,症状不断改善,能在室内慢走,二便自理。

综上可见,王绵之主张脑心同主神明学说,脑病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虚以脾肾虚、气血虚为主;实以痰瘀湿为患。治疗病证兼顾,补脾肾,益气血,化痰瘀,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余症状均减轻。

奇恒之腑的脑

海论人体中四海出自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1、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2、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化生之外,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3、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4、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的,经气的运行也是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

人体四海解释:

1、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是髓海,它的气血输注穴上在脑盖骨顶中央的百会穴,下在风府穴。

2、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膻中是气海,它的气血输注穴上在颈椎上下的哑门穴和大椎穴,前在人迎穴。

3、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即血海,它气血的输注穴上在大杼穴,下在上下巨虚穴。

4、胃者,水谷之海也,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胃是水谷之海,水谷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物质的根本来源。它气血的输注穴上在气冲穴,下在足三里穴。

脑是元神之府,也叫什么

脑居颅内。《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脑的功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清代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元神来自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人即。得神则生,失神则。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生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人脑立”(《素问·刺禁论》),“针人脑则真气泄,故立”(《类经·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情绪、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属欲神 。

总之,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否则,胫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异常,运动

总之,脑实则神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人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医易一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症。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人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述》引《医参》)。所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脑是元神之府,也叫髓海、头髓。

如下:

脑(英:brain,拉:encephalon)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脑包括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其中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

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生命机能的主要调节器。其中人脑是结构最复杂、功能极其完善的物质。

它是思维的器官,是心理、意识的物质本体。人脑可分为6个部分——(即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其中端脑和间脑又合称为前脑,脑桥和延髓又合称为后脑。)端脑,指大脑两半球;延脑或称延髓。

中脑、脑桥与延髓组成脑干,其间有神经细胞团与神经纤维交错组成的脑干网状结构。人脑是从低等动物的原始神经组织经过长期的演化历程发展而来的。人脑达到高度的发展,主要在于大脑两半球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

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由于颅腔容量的限制而出现沟、回,并逐渐增加其数目。大脑两半球主要由灰质表层、白质和皮下神经节,即大脑皮质、神经纤维髓质和基底神经节组成。

由联合神经纤维(主要是胼胝体)联结在一起的大脑两半球划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与岛叶,而且它们各有一定的机能分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